赵穿杀害晋灵公之后股票股权质押,赵盾便拥立了晋灵公的叔叔继位,成为新的国君,历史上称之为晋成公。晋成公在位六年后病逝,他的儿子公子据继承了王位,史称晋景公。
晋景公即位后,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战争狂人。在他20年的统治期间,晋国发动了八场重大战役,且战斗的对手均为当时的强国——楚国、齐国和秦国。下面是这些战争的详细记录:
公元前600年,晋景公继位的第一年,他便与楚国在柳棼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,这场战役被称为“柳棼之战”,晋国最终获得胜利。接下来,公元前599年,晋景公再次与楚国在颖北交战,史称“颖北之战”,晋国再次取得了胜利。然而,公元前597年,晋景公在与楚国的邲之战中败北,这是他第一次遭遇大败。到了公元前594年,晋景公与秦国交战,晋国取得了胜利。紧接着,公元前591年,晋景公又与齐国展开了一场激战,晋国再次胜利,齐国太子被俘并被迫成为晋国的人质。公元前589年,晋景公与齐国的第二次交战再次取得胜利。次年,齐国国君亲自上门谢罪,表示愿意向晋景公称臣。公元前585年,晋景公在绕角与楚国再次激战,并最终获得胜利。公元前583年,晋景公与楚国再度开战,这次不仅大获全胜,还顺利击败了楚国的盟友蔡国和沈国。
展开剩余73%晋景公似乎对称霸中原有着强烈的渴望,所以在继位后,他的首要目标就是楚国。当时楚庄王尚在世,晋景公便先后击败了楚国两次,甚至让楚庄王逃跑。但第三次交战时,楚国反败为胜,击败了晋国。这并非因为楚国的军力突然大增,而是因为晋国在防范秦国和齐国的压力下,不得不分散了精力。面对楚国这样强大的敌人,晋国若不能全力以赴,失败便成了必然。
秦国和齐国对晋国的施压正是出于不想让晋国独霸中原的考量。晋国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,一旦晋国称霸,秦国将被压制在西方无法动弹,而晋国若东进,将直接压制齐国的崛起。因此,秦国和齐国希望维持一定的均衡,而不愿让晋国独大。
然而,晋景公显然不相信这种均势的理论。在楚国三战两胜之后,晋景公立刻将目光转向了秦国和齐国,发动了三场大战,最终将两国打得损失惨重,纷纷投降认输。打完这两大强国后,晋景公再度转回头来收拾楚国,结果取得了全面胜利。
在对外能够征战四方的同时,晋景公在宫内对豪门望族的打击也同样果敢。从晋文公时代开始,赵氏家族在晋国日益崛起,甚至一度发生了当庭击杀国君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的奇事。但晋景公可不容忍赵氏如此嚣张,他毅然拔出大刀,直指赵氏。经过一番血战,赵氏家族几乎被一举灭门,若不是晋景公最后放了赵氏一些后代,恐怕后来的赵国将根本不存在。
这样一位内外强悍的国君,晋景公的存在感却奇怪地低。他在与秦、齐、楚三国的战斗中屡屡获胜,但这些战绩却很少被人提及。而他消灭赵氏的举措,则被误解为年老昏聩。甚至在他临终时,相关的记载也被人戏谑。有传言称,一位大师曾通过占星学预言晋景公将在今年的新麦未熟时去世,于是晋景公便召来大师,告诉他这一消息后便将其杀害。可就在他准备吃饭时,突然肚子疼,赶紧去厕所,结果再也没有出来,死在了厕所里。这一荒诞的故事至今成为了历史的笑谈。
如果从晋景公的生平来看,必须承认,他的军事成就比起齐桓公、晋文公和楚庄王三位霸主加起来的战绩都要更加辉煌。然而,尽管他如此能征善战,却始终未能列入春秋五霸之中。许多人认为,晋景公的失败在于他只专注于战争,从不修德,因此不配成为霸主之一。但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,难道楚庄王就尊奉王室了吗?“问鼎中原”这个成语又是怎么来的?
事实上,晋景公并非没人被列入五霸之中。例如,清代的《鲒崎亭集外编》就将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晋襄公、晋景公、晋悼公列为春秋五霸。但这本书过于冷门,并未获得主流学界的认可。
至于晋景公为何没有成为春秋五霸之一,主要原因是他称霸的时间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。真正的春秋霸主,只有前三位齐桓公、晋文公和楚庄王。其他的如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,只是为春秋时代画上句号而已,他们与前三位的霸主地位是无法相提并论的。在晋景公时代,小国几乎消失,若要称霸,唯一的办法就是吞并其他三大强国,而晋景公尽管屡次战胜了他们股票股权质押,却始终没能将其彻底摧毁。并非晋景公没有能力,而是时代的条件并不允许他完全兼并这三大强国,所谓的大战局并未真正开启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在线配资网_手机配资股票_股票配资网站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