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太王时代,周人开始谋划推翻商朝的宏伟大业。为了从东南方向施压商朝证券公司是炒股的吗,周太王安排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秘密前往吴地,逐步发展势力,并建立了吴国。这一战略举措为未来背袭商朝提供了坚实的基地,史书称此为“泰伯奔吴”。这一行动不仅是军事布局,更蕴含着周人深远的战略眼光。
几十年后,当周武王发动伐纣战争时,《尚书·牧誓》详细记载了八个主要盟国,它们分别是庸国、蜀国、羌国、髳国、微国、卢国、彭国和濮国,被史家称为“牧誓八国”。令人注意的是,吴国并未列入这份重要的盟友名单中,这暗示吴国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中并未发挥核心作用。
商朝灭亡后,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试图复国,周公旦率军东征,与姜子牙、伯禽等人联合出击,铲除了许多商朝残余势力。这场关键的战争确立了周朝的统治基础,但同样没有吴国的军队参与,这一历史现象令人颇感疑惑,尤其是考虑到吴国的起源背景。
泰伯奔吴的初衷之一是秘密背袭商朝,但史料显示,周朝建立过程中两场关键战争中,泰伯和仲雍的后代并未带领吴军响应朝廷的号召,完全缺席。这种矛盾让人难以理解。直到20世纪50年代,在江苏镇江出土的一件西周青铜器铭文,提供了对这一历史谜团颠覆性的线索。
展开剩余74%据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记载,吴国的前五位君主依次为泰伯(无子嗣)、仲雍、季简、叔达和周章。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,他找到时任吴君的周章,正式册封他为吴国君主,同时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为虞国君主。这一记载暗示,武王伐纣时吴国或许与周朝失去了联系,周章等人对灭商的计划并不知情。
吴国位于江苏无锡一带,地处偏远,距离中原较远。考虑到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,吴国对中原发生的变化不了解也情有可原。但令人疑问的是,武王灭商后为何能迅速找到周章进行册封?而在随后的周公旦东征中,吴国为何又未派兵参加?这些疑点使得司马迁笔下的这段历史细节难以自圆其说。
1954年,江苏镇江京口大港镇烟墩山出土了一件西周青铜器——“宜侯夨簋”,器物铭文超过一百二十字,铭文中提到:“惟四月辰在丁未,王省武王、成王伐商图,遂省东或(国)图。王卜于宜口土南。王令虞侯夨曰:‘迁侯于宜’......宜侯大扬王休,作虞公父丁尊。”这段铭文表明,周康王在考察周朝疆域时,发现东南地区尚无周人势力,便将虞侯夨迁封至宜地,也就是今天的镇江一带。
铭文中“王省武王、成王伐商图,遂省东或国图。王卜于宜口土南”明确指示,这是周朝首次在该地区册封诸侯,这也成为周朝在淮河以东最早的考古证据。周武王虽灭商取得中原地区,但周公旦东征进一步巩固了鲁西南和江苏部分地区的统治,到了周康王时期,扩展到镇江、苏锡常区域,符合周朝不断扩张的战略思路。
随后,考古学家在烟墩山脚下发现三座西周古墓,出土包括五座大型青铜鼎在内的十二件青铜器,证实“宜侯夨”确实被册封于镇江京口区域。
那么,“虞候夨”到底是谁呢?首先,周康王赐予其极高规格的赏赐,甚至超过晋文公,表明其身份显赫,很可能是姬姓王族成员。其次,《史记》记载周武王封仲雍曾孙虞仲为虞国君主,虞国位于今山西平陆县。考虑到周武王死后三年,周成王执政22年,虞仲或许仍在世,虞候夨可能正是他。
此外,古代汉语中“虞”与“吴”有通用之意,而镇江正是传统吴地,结合春秋时期吴国世系,不排除“虞候夨”即为周章的可能。虽然仍存争议,但综合史书与考古,虞候夨可能是虞仲或周章的另一称呼。
关于宜国如何演变为吴国,也存在诸多谜团。史书记载的泰伯、仲雍、季简、叔达、周章的名字充满华夏文化气息,然而吴国后期君主如熊遂、柯相等则展现出浓厚的蛮夷特色。考古发现的吴国墓葬缺乏周式风格,说明吴国或被当地土著灭亡,或与土著融合,形成新兴的吴文化。
至于“吴”字的起源,可能与“虞”、“夨”有密切关联。周章或本为虞国君主,改封宜地后仍称“虞”,而“虞”与“吴”通用,最终转化为吴国。此外,“夨”字与“虞”也相通,山西曲沃晋侯墓出土“叔夨方鼎”,其中“叔夨”即唐叔虞,进一步支持“夨”、“虞”通用的观点。
综上,所谓“泰伯奔吴”实则泰伯并未直接到达今日吴地,反而可能先驻扎在山西,约在周康王时代被封至镇江京口,经过数代演变才逐渐形成吴国。吴国建国后,才追尊泰伯、仲雍、周章为先王。
因此,武王伐纣和周公东征时,今江苏吴地尚无成形的吴国,自然无法参与周武王、周公旦的灭商战争。
参考资料:宜侯夨簋铭文、《史记》等证券公司是炒股的吗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在线配资网_手机配资股票_股票配资网站观点